有这样一个现象:中美心梗患者在搭桥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中国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要比美国长。为什么?
其中原因,可能就是在于手术急性期后的康复和长期心脏康复不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认为,心脏康复的规范开展,已成为决定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患者生存质量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环节。
近10年来国内外心脏康复研究进展有无差距,热点有哪些?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吕韶钧、张建伟等通过对2009~2019年国内外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
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研究多,其中美国远处于核心领先地位;与国外相比,国内高产作者以及科研机构相对分散;国内外研究热点均重点关注于康复与护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显示,英文文献年度发文量呈持续线性增长,而中文文献年度发文量变化不大。
其中,美国心脏康复相关研究发文量最多排名第一(2074篇),其次是加拿大(645篇)和澳大利亚(531篇),中国排在第十一名(242篇)。
就国内而言,研究显示,发文量第一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5篇),第二名、第三名分别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3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9篇)。
如果按照所属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来看,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一线发达城市,且国内各科研机构间无明显连线,说明国内心脏康复研究的多中心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而研究者在分析国外相关论文作者分布情况时发现,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梅奥诊所等的高产作者彼此间合作较为紧密。
研究也同样分析了国内高产作者情况,发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发文最多,其次是绍兴市人民医院的郭航远教授和郑州大学护理学院张振香教授。
其中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科研团队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研究团队和孙兴国教授研究团队,其他学者相对比较分散,相互之间合作较少。
就心脏康复研究热点来看,研究显示,国外心脏康复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与心力衰竭等,主要疗效指标包括生活质量、体力活动、死亡率以及抑郁等,干预方式主要为运动。
国内心脏康复主要研究人群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疗效指标主要为生活质量,治疗方式表现为运动康复与护理。其中“中西医结合”在论文关键词中出现频率较高。
陈可冀院士等认为,我国心脏康复一方面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