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玉丹药业

--始于​1968

发明专利:ZL 2015 1 0028649.9
社会心理因素与静息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来源: | 作者:玉丹 | 发布时间: 1717天前 | 204 次浏览 | 分享到:

       
社会心理因素可预测心脏病的风险,但是研究人员对潜在机制的理解十分有限。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在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测量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来评估心理社会因素的生理意义,HRV是自主神经健康的一个衡量指标。研究人员假设心理压力的增加与较低的HRV相关。

        研究人员在ARIC研究第2次和第4次随访中对9331名参与者进行了短期HRV数据分析。参与者平均(SD)年龄为54.4(5.7)岁,其中55%为女性,25%为黑人。社会心理因素包括:(1)精疲力竭(VE)(2)愤怒倾向、人格特质和(3)感知的社会支持。研究人员采用针对社会人口统计学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调整的线性模型进行分析。

        VE最高四分位数与最低四分位数参与者相比,低频HRV(ln ms2)较低(B=-0.1495%CI-0.24-0.05)。当将该效应与年龄进行比较(B=-0.0495%CI-0.05-0.04)时,差异相当于加速老化3.8岁。可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较低时域HRV相关。高VE(相比于低VE)还与随时间推移变化的低频更大幅降低相关,而愤怒和VE均与随时间变化的静息心率更大程度增加相关。研究人员使用Cox模型进行生存分析,但没有证据表明HRV可以解释高VE和低感知的社会支持所致的过度风险。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消耗以及较小程度的愤怒和社会支持与较差的自主神经功能和更严重的不良变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