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有多种拟议的病理生理途径。对房颤潜在基质的不完全了解阻碍了治疗的进展和有效的风险分层,目前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各种导管消融策略仍显示出较高的中期失败率,对卒中风险没有明显影响。
一些提议的房颤发展和维持的机制涉及到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电和结构特征的改变。在大型观察性研究中,简单的心电图(ECG)参数,如P波持续时间、PR间期和QT间期都与发生房颤有关,在短值和长值时都有较高的房颤风险(即 "U形关系")。如果是因果关系,这些发现可能会完善我们对房性心律失常的机理理解,并为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然而,观察性研究有可能受到混杂因素的影响,通常由年龄和合并的心脏疾病影响心电图参数和发生房颤的风险。特别是,P波和PR间期的持续时间已被证明与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有关,这些都是房颤的既定危险因素。
为了确定心电图参数的改变是导致房颤的原因还是结果,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心血管中心的专家开展了一项利用孟德尔随机法(MR)的临床试验,旨在研究心电图参数与房颤风险的潜在因果关系,结果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Medcine杂志上。
孟德尔随机化(MR)可以通过使用遗传变体作为性状的代理,然后估计它们与感兴趣的结果的关联来规避这些限制。由于遗传变体是在受孕时随机分配的,这就产生了一个 "自然随机 "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预期在某个性状的终生水平上存在差异的群体将在潜在的混杂因素上得到平衡。
英国生物库的遗传分数和12导联心电图参数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构建了解释P波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