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玉丹药业
--始于1968

不管是脑血管还是心血管,不管是动脉还是静脉……无论是人体哪根血管堵了,大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北京安贞医院药事部药师彭文星2018年刊文介绍,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会像塞子一样堵塞身体各部位的血管,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脏器受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突然死亡[1]。
这种血型更易发生血栓!
其实,血型与血栓的形成也有关联,有些血型可能更容易发生血栓。
如果你是O型血:那么恭喜你,你是不容易得血栓的血型。
《循环》杂志2016年刊登的一项关于欧洲人群的研究显示:非O型血人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O型血的1.92倍,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是O型血的1.75倍[2]。
O型血与非O型血人群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血栓的风险虽然相差不大,但非O型血仍略高于O型血人群[2]。
如果你是AB型血:那发生血栓的风险可能是所有血型中最高的。
研究显示,AB型血人群发生血栓的风险比O型血高4%。其中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比O型血增加20%。AB型血是血栓的一大重要风险因素,约占血栓病因的20%[3]。
A型血和B型血的人群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相似,但均高于O型血,这可能与这两种血型携带O等位基因有关。
彭文星在上述文中提示,如果你是危险血型的人群,一定更要注意自己血栓的风险,但也不必因为这种“先天因素”而总是忧心忡忡。
因为,血栓的形成还有很多“后天因素”,这些“后天因素”有时候可能比“先天因素”更为重要,比如生活方式、合并症等因素[1]。
这5类人容易出现血栓!
除去血型因素,这几类人容易出现血栓,需引起重视:
1. 久坐族
北京石景山医院血管外科医师黄柳桓2018年刊文表示,久坐已被证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尤其长时间乘坐飞机、动车的时候会使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2~4倍。
出差族在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时,尤其是坐在飞机的经济舱座位,空间狭小,乘客的腿部屈曲不动,更容易导致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处凝结,这种情况也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
2. 孕妈妈
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医师马良坤2018年刊文表示,妊娠期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环境,这使得孕产妇成为血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
除了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外,临床上还经常见到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孕期的准妈妈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是非妊娠期的4倍,孕晚期以及产后六周是静脉血栓栓塞的高风险期。
3. 肿瘤患者
重庆市肿瘤医院营养科医师冯长艳2018年刊文表示,癌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是非癌症患者的6倍。因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常常处于高凝状态,如果饮食结构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导致合并血栓性疾病。
而且,由于恶性肿瘤是消耗性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血流缓慢,这些也可诱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4. 骨折老人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骨质疏松专科侯蕾2018年刊文表示,有的老人骨折后,认为“伤筋动骨一百天”,于是长期躺在床上不活动,导致血流缓慢。
再加上有些人原本就有“三高”等病,血流黏稠,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漂流”进入肺循环,就可能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骨折后,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或是下肢肿胀、疼痛等,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可能。
5. 髋关节置换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雷玮2018年刊文表示,患者在进行髋关节置换后,康复期常常会忽视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这种疾病占髋关节术后死亡患者的50%以上。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这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要素。
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预防性治疗可尽量减少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预防血栓,记住几点,
简单又管用!
1. 抬抬脚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金永健2019年刊文表示,我们脚上有一个化血栓的开关,只需一个小动作,那就是抬脚。抬脚在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踝泵练习”。踝泵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退下肢肿胀,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跖屈: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位置时保持5~10秒,呼气,再慢慢放下。
背伸:平躺或坐位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吸气,慢慢绷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下,至最大位置时保持5~10秒,呼气,再慢慢放下。
跖屈和背伸可以连贯做,中间不做停顿。
2. 勤喝水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2018年刊文表示,每天喝好五杯水能预防血栓。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高新技术园区高技路386弄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