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速/室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脏导管消融术及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室速/室颤的“三驾马车”,但是部分患者即使接受上述规范的干预,仍有频繁的室速/室颤再发,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
在本次ESC 2020上,来自德国汉堡的Dominic Norman Millenaar教授分享了自己通过超声能量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治疗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经验[1],而这也是历史上应用这一术式治疗人类室性心律失常的首次尝试。
该研究共纳入了4例既往接受过心内膜/心外膜导管消融术和治疗2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仍有反复室速/室颤发作的难治性患者,平均年龄65±10岁,均为男性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为36%±7%,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率平均为-10%±3%,其中1例为缺血性心肌病,另外3例为非缺血性心肌病。
所有患者在术前行肾动脉CT造影。具体术式为采用超声导管分别在双侧肾动脉主干的至少2个位点行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并在RDN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30天分别行肾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ICD询问等检查。
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113±12天,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超声消融治疗,未见操作相关并发症。
ICD程控发现室速/室颤负荷有所下降,包括需要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的VT/VF事件从术前3个月内平均3次(1.5-54.5)减少到术后3个月内平均1次(0.75-1),而需要放电(shock)的VT/VF事件从术前3个月内平均0.5次(0-1.25)减少至术后3个月内的0次。
此外在随访期间肾动脉超声未见肾动脉狭窄,动态血压无明显变化:24小时平均血压术前为94±8/65±9 mmHg,术后3个月为92±1/62±6 mmHg,而LVEF术后均为36%±7%,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率术后为-9%±4%,与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该研究认为对于伴有心衰的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基于超声能量的RDN在不影响血压的同时,还可至少减少术后的3个月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负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研究启示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在室速/室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这也是目前β受体阻滞剂和左心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当肾脏传入神经兴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