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15年调查持续随访至今发现,不抗凝的房颤患者死亡率相当高。因此,我国抗凝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部分NOAC在上海已经可以医保报销,但郊区状况还不容乐观,边远地区可能会更差。
房颤抗凝工作方向:深入筛查,提高规范抗凝意识,呼吁政策支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唐艳红教授:接下来需要加强哪些工作来推动我国房颤抗凝的进一步改善?
黄从新教授:为何很多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第一,知晓率偏低。一是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有房颤。明年中国房颤中心项目要往基层推进,与社区和基层卫生组织联手将筛查工作深入到每个角落。二是房颤患者不知道有严重的并发症需要预防,卒中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们要努力做好全社会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第二,一些基层以及大医院医务人员尤其是非心血管学科医务人员规范抗凝意识还不够,要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对抗凝规范管理的认识。第三,患者支付能力。强烈呼吁从事医保政策制定和医保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高度关注抗凝药物对房颤患者的重要性。第四,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资料不足,往往引用20年前的数据。房颤中心联盟正在组织新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希望全国同仁高度关注,希望全国各个省级联盟或市级联盟做好这项工作,明确中国房颤患者数量、年龄分布、流行趋势及相应的并发症损害等,可能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政策提供帮助和依据。
NOAC获益风险比明显优于华法林,得到指南一致推荐
唐艳红教授:NOAC上市以来在很多国家迅速发展。欧洲指南也将NOAC作为NVAF患者的一线推荐。其理论背景和依据是什么?对我国抗凝有何启示?
刘少稳教授:NOAC问世至今已有10余年,不断累积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真实世界数据一致提示NOAC与经典的华法林相比,有效性不差甚至略优,有的NOAC还能减少总体死亡率,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性明显提高,出血尤其是严重出血、颅内出血减少50%甚至70%~80%,获益风险比明显优于华法林。而且用药比较简单,服用固定剂量即可,无需经常监测抗凝强度,受食物、药物的干扰非常少。因此从2016年开始,不同指南逐步增强对NOAC的推荐。若房颤患者需要抗凝,NOAC可及则应该首选NOAC;一些特殊人群如房颤合并冠心病,若适用NOAC则首选NOAC,优于华法林。国际上抗凝最好的国家是北欧,瑞典、丹麦的房颤抗凝率超过90%,他们拥有从医生到自我教育、管理、取药等的完整体系。所以我们不但要增强教育,呼吁政府支持,可能还有多个方面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