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在全球范围内占大量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有几种治疗策略,包括药理治疗,左心室(LV)辅助设备,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但心肌梗死(MI)后HF的进展仍是根本不可逆的。心脏修复是对缺血性心肌细胞坏死的保护性反应,包括LV重塑,血运重建和伤口愈合。因此,对修复过程的治疗性调节有望为预防心衰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希望。尽管在MI后进行心脏修复的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需要开发新的综合治疗方法。
基于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外科赵强教授带领团队,设计了一种可灌注的多功能心外膜装置(PerMed),该装置由可生物降解的弹性贴片(BEP),可渗透的分层微通道网络(PHM)和能够从皮下植入泵中输送治疗剂的系统组成。BEP植入心外膜后,旨在为心室重构提供机械提示,而PHM旨在促进血管生成并允许修复细胞浸润。在心肌梗死的大鼠模型中,PerMed的植入改善了心室功能。与泵连接后,PerMed可使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有针对性,持续稳定地释放,与没有泵的设备相比,增强了心脏修复的功效。相关研究成果以“A perfusable, multifunctional epicardial device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and tissue repair”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研究人员比较了以下各组随时间的存活和心脏功能:1)假对照,2)MI(未治疗),3)PerMed(PCL),4)PerMed(PGS)和5)PerMed(PGS / PCL)组。首先,与MI组相比,PerMed(PGS)和PerMed(PGS / PCL)而不是PerMed(PCL)的存活率提高了。在PerMed(PCL)和PerMed(PGS)组中,LVEF和左心室分数缩短(LVFS)随时间趋于下降,而在MI组中LVEF和左心室分数缩短(LVFS)随时间趋于下降,但在PerMed(PGS / PCL)组中,LVEF和左心室分数缩短(LVFS)随时间而逐渐增加。心脏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