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据统计,中国人群冠心病死亡在总死亡中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8.6%增加至2013年的15.2%,同期,冠心病死亡在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中的比例由29%增加至37%[1]。
许多因素会影响到冠心病的预后,有研究显示,低蛋白血症可显著增加冠心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2],较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ALB)可增加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3],并增加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
低蛋白血症和冠心病有怎样的关系呢?
低水平ALB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ALB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抗氧化,在低ALB的情况下,被氧化变形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细胞毒性,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一方面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可使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又促进了动脉的粥样硬化。
此外,ALB的低水平,还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促进微循环障碍,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可能产生多器官功能不全[5]。
ALB的低水平,还会影响与抗体合成相关的各种酶减少以及酶活性降低,进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感染能力弱[5]。
低ALB水平可显著增加冠心病全因死亡风险
研究表明,ALB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ALB水平降低时,即使还在正常范围内,也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风险。低蛋白血症可显著增加冠心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也显著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和死亡发生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