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事高血压领域相关内容的时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并不算长”,谈及自己选择高血压领域的原因,陈鲁原教授坦言,他与高血压是“半路结缘”,但也非偶然。
正如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世界高血压日”与全国高血压日”不期而遇,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等联合发起了“世界&中国高血压日——关注血压”大型系列活动。
在专家采访系列活动中,“医学界”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鲁原教授分享他与高血压的故事。
职业生涯后期专注于高血压,并非偶然
“为何会那么晚?”陈鲁原教授回忆道,“一方面是因为早前没有认识到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作为临床医生,需要在冠心病、心衰领域等多个领域都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长期的磨练与学习。而专心于高血压领域意味着留出时间去钻研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及实践,在50岁之前因为种种原因,高血压并未成为我的‘主攻对象’”。
由于花费很多精力在新药临床实验方面,所涉猎的新药又以抗高血压药物为主(约占2/3),在长年的日积月累中,陈鲁原教授逐渐对高血压的诊治有了专属经验。“一旦有了自己的经验,就很容易转到这个专业”,陈鲁原教授指出:“我的转折点是在2002年左右,恰逢第5届中日高血压学术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当时中国高血压联盟委托我担任了大会的秘书长。”
自那以后,陈鲁原教授逐渐的把自己工作重心、研究的方向放在了高血压领域。
高血压逐渐年轻化,条件使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高血压患病人数不断增长,从1959年的5%飙升到2012年的23%,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为何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又为何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对此,陈鲁原教授分析:“这两个问题最关键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所处的现代化社会进程密不可分,主要包括饮食与运动两方面。在运动方面,陈鲁原教授指出:“当下的人们手机不离身已成为常态。虽然手机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方便我们交流沟通,支付宝等也成了付钱的主要方式之一,甚至在疫情期间,当你要离开所在城市时,都需要出示健康码等来帮助我们通关。在这样离开了手机就寸步难行的情况下,人们的运动必然减少。”
有关资料显示,从1991年-2009年,中国成年居民运动量减少了40%!久坐不动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真正的朋友不是通过手机来交流、来往的”,陈鲁原教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