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欧洲人患AF,亚洲患者也不在少数,AF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表的最新版《2020 ESC 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在AF诊断、筛查、治疗、术后管理等多方面都新增了不少建议,同时对原有的AF管理、药物使用、手术治疗等部分建议进行了证据更新、推荐等级调整,内容更详尽完善,增强了指南的临床实践价值。然而,即使采用基于指南的管理方法,每年仍有5%的AF患者发生心血管相关疾病(包括中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而在充分接受了抗凝治疗的患者中,也有35%-50%的患者逃离不了5年内住院或死亡的结局。
早期节律控制疗法,是对早期AF患者施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实施房颤消融治疗。已有研究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与安慰剂相比,可降低患者死亡和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发生风险;房颤消融可改善AF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与节律控制疗法(包括房颤消融)相关的中风和死亡的发生风险较低。
同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AF确诊的第一年(称为“早期AF”)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发期,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开启节律控制疗法,或许能够降低AF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为了探究这个做法的可行性,Paulus Kirchhof教授的课题组近期在NEJM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早期心律控制疗法确实有望降低早期AF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该研究共招募2789例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早期AF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早期节律控制治疗或常规治疗。
其中主要终点为心血管原因死亡、中风、因心力衰竭加重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每年住院的过夜天数。
研究还设置了一个主要安全终点,即由死亡、卒中、节律控制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组成的复合终点。
中位随访时间5.1年间,249名早期节律控制组患者(每100人年3.9人)和316名常规治疗组患者(每100人年5人)发生了首个主要终点事件。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早期节律控制组首个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更低(HR:0.79;96%CI:0.66-0.94;P=0.005)。
第二个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在两治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早期节律控制: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