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玉丹药业

--始于​1968

发明专利:ZL 2015 1 0028649.9
探寻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改善的方向和策略
来源: | 作者:玉丹 | 发布时间: 1739天前 | 11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长城心脏病学大会2020暨亚洲心脏病学大会2020(GW-ICC/AHS.20)在线召开期间,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艳红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在第一直播间就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未来努力方向、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临床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国房颤抗凝取得进步,但仍有很大改善空间,且应加强规范抗凝

唐艳红教授:据您所知,目前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整体情况如何?

黄从新教授:首先,全国房颤预防栓塞事件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规范抗凝治疗。中国房颤中心项目数据库资料提示,4年前抗凝率37%,今年截至9月的资料显示抗凝率达到62.1%,说明抗凝治疗已引起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有非常大的进步。虽然这并不代表全国抗凝水平,仅是申请房颤中心项目建设或已获得房颤中心匾牌的医院数据,但可以看到中国规范抗凝状况改善的总趋势。但这只是抗凝率,并不是规范抗凝,以华法林为例,INR监测率仅为20.1%。欧洲最新发布的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明确提出,NVAF抗凝应优选NOAC,而我们现在NOAC应用比例只占40.7%,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即使应用NOAC,对服药后出血倾向和肝肾功能的监测也存在不足。第二,不同等级医院抗凝关注度存在差别,大型尤其是教学医院规范抗凝率较高,选用NOAC的医生和患者较多,越到基层如二级医院乃至基层卫生组织,抗凝率就越低,NOAC应用比例也偏低。

基层抗凝率低下,我国整体抗凝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唐艳红教授:上海的房颤抗凝治疗情况又是怎样的?

刘少稳教授:强调抗凝是因为房颤患者合适人群进行抗凝的获益非常大,可使卒中和其他血栓事件减少约70%左右,减少死亡率近30%。对慢性病来说,一种干预能带来这么多获益,其他药物几乎做不到。上海大医院房颤中心数据可能与全国水平差不多,甚至略好,但是基层确实还不容乐观。我们2010年和2015年在上海郊区做过调查,2010年在4000位居民中发现104例房颤患者,仅1例接受抗凝治疗。上海老龄化程度几乎和西方一样,60岁以上人口已接近30%2015年在4万多>65岁的居民(入户率约97%)中发现800例房颤患者,抗凝率5.9%5年增加了5倍是可喜的,但只有5.9%。问卷调查显示,25%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有房颤,35%知道有房颤但因无症状未去医院就诊,真正医生建议抗凝而患者拒绝的比例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