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显示,我国≥
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
27.9%。虽然我国在高血压管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每年仍有有将近
254 万人死于高血压
[1]。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管理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长期预后已成为我国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不符合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夜间高血压比单纯高血压危害更大。已有研究证实夜间高血压与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损害密切相关。因此夜间血压成为了高质量血压管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夜间血压与预后最为相关,不容忽视
夜间高血压在人群中并不少见,一项来自西班牙纳入了超过30000个未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和超过60000个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40%的夜间高血压患者而非治疗组有50%的患者患有夜间高血压[2]。由于更多的盐摄入和盐敏感性体质,夜间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在亚洲人群中更为常见。
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许多针对夜间高血压预后价值的研究。一项爱尔兰都柏林高血压门诊患者随访研究[3],旨在评估不同时段的血压水平对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现夜间血压升高是心血管死亡最显著的预测指标,随后为24h平均血压、白天血压和诊室血压。而近期最新《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日本研究[4]则进一步表明,即使白天血压在正常范围,但是夜间血压高,还是会增加未来心血管病风险,尤其心力衰竭风险,其中睡眠时血压每增加20 mmHg,心血管病风险升高18%,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5%。
因此,夜间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的独立风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夜间血压监测和治疗,以期将血压全天24h有效控制在适宜范围!
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优选长效降压药物
为了更平稳地维持24h血压达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5]以及《ISH高血压指南2020》[6]推荐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评价药物是否长效的重要指标,它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通常来说长半衰期降压药物每天服用一次,即可降低整个24h血压及夜间血压,而短效降压药物无法覆盖全天,使得夜间血压难以控制。
在常见的RASI抑制剂和CCB类药物中,培哚普利的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