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认为,介入和搭桥可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有研究显示,在慢性冠心病患者中,血运重建并没有带来生存获益。
而另外的研究表明,搭桥甚至可在没有存活心肌的情况下,可能改善生存和减少不良事件。
根据目前的证据,针对慢性冠心病的任意一种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可能主要是通过预防急性缺血事件而实现的,而非冠脉血流得到恢复,后者可能是症状缓解的关键机制。
在急性状态下,再灌注缺血心肌的效果是无可争辩的,但在慢性冠心病患者中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慢性冠心病患者中,“血运重建”这个词不能很好地描述介入和搭桥的疗效复杂性。
作者认为,采用“介入和搭桥的有创治疗”这样的描述性、非提示性命名,会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研究设计产生影响,从而可能产生针对两种冠脉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的新证据。
他们指出,更清晰地区分可诱导的缺血和慢性低灌注(冬眠/顿抑)心肌可能是很重要的。
用有创策略来治疗可诱导的缺血,似乎不能改善预后。而针对慢性低灌注心肌进行再灌注治疗,对临床预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如:ISCHEMIA 研究未能发现中重度心肌缺血的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或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最佳药物治疗。提示应将近期和远期的风险与获益同患者沟通,结合病变及患者的意愿共同做决定。
通过诊断性冠脉影像学手段检测易于梗死的病变,可指导心脏团队做出个体化的临床治疗决策。介入和无创影像学技术在危险分层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