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侧支化( collateralization)”这一概念,可更好地告知患者微创治疗和有创治疗的区别,前者可提高冠脉血流能力和(或)再灌注,后者可有进一步预防新发心梗的保护作用。
作者认为,未来评估介入和搭桥临床疗效的研究应探索其在慢性缺血、可诱导缺血中的作用,区分它们在恢复冠脉血流能力、再灌注、预防新发心梗方面的效果。
对于搭桥来说,侧支化的概念要求完全血运重建和桥血管通畅。桥血管和自体血管血流的平衡可能会影响桥血管通畅率,这种平衡可通过搭桥前血流储备分数检测获得信息,应在设计良好的随机研究中进行验证。
对于介入治疗来说,安全性更好的新支架的引入,可能会导致其从解除狭窄转向治疗易损病变。这是目前和未来的重要研究领域。